「一个普通大三学生的自白:从迷茫到找到方向」
#代码过敏体质自救指南#人生不调用递归#给机器写情书的人
「一个普通大三学生的自白:从迷茫到找到方向」
刷到@_叶鱼up主关于个人博客部署的视频时,我正对着满屏代码焦头烂额。教程里清晰的逻辑和简洁的博客界面瞬间击中了我——这不正是我苦寻已久的风格吗?更触动我的是up主分享的经历:原来那些看似从容的技术博主,也曾跌跌撞撞地摸索过自己的路。
【高考后的钝痛:人生第一场“失败”】
2022年的夏天没有青春电影里的热烈。高考失利、二本录取通知书、空荡荡的房间,构成了我对那个暑假的全部记忆。我曾以为考砸了人生就完了,但现实是:没有撕心裂肺的痛哭,只有日复一日对着天花板发呆的钝痛。填报志愿时,我懵懂地勾选了“信息与计算科学”——以为是计算机专业,却不知它裹挟着数学系的艰深。
【被数学“毒打”的两年:在代码里找光】
大一的高等代数课给了我当头一棒。教授在黑板上推导的矩阵定理像天书,而我连高中数学的导数都开始遗忘。直到大二接触C语言,才在编译器的报错声里找到新大陆。当「Hello World」在终端跳出的瞬间,我久违地感受到解出一道数学题的兴奋。
我贪婪地啃着图书馆的编程书,Java、Python、数据结构…可当我想把知识点串联成项目时,却总被困在“找不到BUG”的迷宫里。最终用AI辅助完成课程设计的那晚,我对着电脑苦笑:或许我不适合当开发者?
【转向测试:承认局限也是一种勇气】
大三上学期,我学习了软件测试并且发现了新可能。不需要从零造轮子,却能通过测试用例保障程序质量;不用死磕复杂算法,但要对系统逻辑有全景认知——这种“守护者”的角色意外契合我的特质。我开始系统学习自动化测试框架,在GitHub上复现经典测试案例,甚至用JMeter给系统做了压力测试。
我逐渐明白:放弃开发不是认输,而是看清自己更适合深耕的领域。就像up主的博客,没有炫酷特效却因清晰架构而动人,找到属于自己节奏更重要。
【写给同龄人的真心话】
- 专业迷茫是常态:我的专业前两年学数学分析,后两年学习编程,看似割裂的知识链,却在测试学习中让我能快速理解算法边界条件。
- 完成比完美重要:用AI写完第一个项目后,我反向拆解代码逻辑,反而打通了面向对象编程的任督二脉。
- 承认“不喜欢”不可耻:我曾为放弃开发焦虑,直到看到测试报告里揪出的致命BUG。有人擅长造火箭,也有人天生是质检员,找到生态位比盲目攀爬更重要。
此刻的我正在修改简历,把“软件测试工程师”写在求职意向栏。窗外的蝉鸣和两年前一样喧嚣,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然不同:那个在数学课上手足无措的自己,终于找到了与代码和平共处的方式。
特别感谢@_叶鱼up主的视频,你的存在本身就像一行优雅的代码——证明坚持热爱的普通人,终会在某个分支找到自己的输出值。共勉。